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二级建造师法规非营利法人终止时,其剩余财产应如何处理?(考点:非营利法人终止剩余财产处理)

非营利法人终止时,其剩余财产应如何处理?(考点:非营利法人终止剩余财产处理)

更新:2025-06-26 17:37:34编辑:GD888归类:法规人气:16

非营利法人终止时剩余财产的处理规则(考点:非营利法人终止剩余财产处理)

作为环球网校法律实务课程主讲人,我常强调非营利法人终止的核心在于"公益属性延续"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95条,处理规则可总结为:

非营利法人终止时,其剩余财产应如何处理?(考点:非营利法人终止剩余财产处理)

1. 禁止分配原则:剩余财产不得向出资人、设立人或会员分配;

2. 定向使用原则:优先按章程或权力机构决议用于公益目的;

3. 宗旨延续原则:无法自主处置时,由主管机关转给宗旨相同/相近的法人并公告。

深层解析:这一制度设计源于非营利法人的特殊属性。其财产来源多属社会捐赠或财政拨款,具有公共属性;终止后若允许分配将诱发"假公益真营利"的道德风险。实务中需注意:

  • 章程缺失时的决策程序(如理事会2/3以上表决通过);
  • 主管机关介入的触发条件(需穷尽法人自治途径)。
  • 真题示例

    某儿童福利基金会因运营困难决议解散,清算后剩余800万元。基金会章程未规定财产处置方式,理事会拟将资金分配给创始会员。该方案是否合法?

    解析

    1. 考点定位:违反《民法典》第95条禁止分配原则;

    2. 处理路径:应召开理事会重新决议用于同类公益项目,或报民政部门协调转给其他儿童福利机构;

    3. 延伸风险:若强行分配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。

    中国建筑人才网,唯才建造师人才网版权声明: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!授权事宜、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

   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变更后,原法定代表人签订的合同是否仍然有效?(考点:法定代表人变更后合同效力)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否与其民事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和终止?(考点:法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同步性)